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母婴育儿 2024-03-23 浏览(294) 评论(0)
- N +

在一年一度的“3·15”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点问题中,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等问题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是因为网络游戏作为大众娱乐方式之一,受众广泛。然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治理的课题。

织密立体“安全网”新华社发 徐骏作织密立体“安全网”新华社发徐俊作《青少年游戏防沉迷的难点》

未成年人冒充成年人。

事实上,从法律的制定到游戏企业的技术探索和治理,网络游戏可以说是未成年人保护、建设和治理经验最丰富的行业之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本框架和体系已经形成,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平台、学校、社会的多主体协同保护网络已经建立。具体而言,在网络游戏防沉迷、防范不良信息侵害、防范大额充值和未成年人游戏社会风险等多个重点领域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合规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署此前发布“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对未成年人账号本身的时长、消费、功能等权利进行限制,并匹配相对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对此,部分游戏平台会采用“刷脸”的方式进行真人认证,并对认证未通过的账号进行权限限制。例如,网易旗下手机游戏“彩蛋派对”此前宣布全渠道接入启动高危人群人脸识别机制,已拦截超500万疑似未成年玩家充值行为。这类措施一方面加强了身份核查和识别的力度;另一方面,如果过于频繁地触发“刷脸”等实人认证方式,也会对成年用户造成过度干扰,引发有关个人信息收集和保护的纠纷。

然而,即使通过了“最严格的防沉迷规定”,企业也在积极执行。为什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仍是行业治理的难点?为什么未成年人充值退费的实际案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青少年游戏和家庭监督的复杂性。

从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现状来看,主要潜在风险仍在于未有效认定其为未成年人的情形,即未成年人假借成年人名义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据游戏厂商统计,在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的账号中,超过60%的账号有家长帮助通过人脸识别。也就是说,人脸识别是由账户的实名人(成年人)验证的,这表明许多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并允许孩子玩游戏。

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的三重保护

针对上述主要潜在风险——未成年人玩游戏和成年人充值,需要从三个层面考虑解决方案。

家长的关心、理解和保护是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一层保护。作为最有能力了解、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状况和行为的监护人,应当承担重要责任。家长还应主动了解可用的技术措施,如未成年人账户和模式中的相关权限设置,并根据儿童的个体特征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设置。

第二个层面是网络游戏平台采取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未成年人身份认证是网络保护的重要难点,网络游戏平台也做了大量努力,有必要逐步形成行业可接受的验证标准和技术规范。除了账号注册过程中的识别验证,平台还在实践中探索未成年人动态分析识别功能,开发相应技术模块,根据未成年人行为特征进行针对性识别处置,建立事后保护机制。

此外,目前大多数网络游戏平台都建立了家长共管机制,如“蛋蛋党”等产品已推出“无游戏一键充值”和“无游戏一键登录”功能。家长可以通过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管理和干预孩子的游戏时间,24小时不间断充值。

网络游戏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实践需要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行业共识和可行性的标准化规范,并对家长等群体进行更充分的宣传,从而形成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二层级。

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保护构成了网络游戏领域对未成年人的第三层保护。从“史上最严防沉迷条例”到2023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合规标准和指引。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推动多方协同实施。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和公益诉讼等方式进一步明确规则的适用边界,如确定特定业务场景下监护人的责任、明确平台责任范围、推动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规则的体系化建设等。

文/刘晓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标签: